这是一个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想要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并理解这背后的科学意义并不容易。但是阅读,特别是科学类阅读则可以帮助我们保持与时代同步,甚至让我们能以超越时代的视角来理解当下。
在结束21世纪10年代,进入20年代之际,《环球科学》也第六次发布了“最美科学阅读”榜单。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作品的美,不仅在于它们精美的装帧、精彩的故事,还在于它们所传递精神之美和思维之美:《世纪的哭泣》这本书的作者在调查采访过程中不幸感染HIV,但为了避免创作过程受到主观影响,他一直没让医生告知检测结果,直到提交书稿那一天,他才被告知检测结果为HIV阳性;《全球科技通史》的作者则会告诉你,“能量”和“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和核心,而从这两个角度来审视人类的科技发展史,你会对人类200万年来的发展产生新的认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最美”科学图书。
《世纪的哭泣》
兰迪·希尔茨属于第一批意识到艾滋病问题的记者之一,可能也是第一位全职报道艾滋病的记者。为了完成这部作品,希尔茨完成了大量调查和采访,回答了一个无数人都异常关心的问题:艾滋病,为什么会在美国流行?在书中,他用大量事实描述了人类在瘟疫面前的脆弱与无奈,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危机来临时迸发的勇气、进取和无私。希尔茨本人的经历,也给这部作品添加了传奇色彩:在采访调查过程中,他也感染了HIV,在书稿交给出版商的当天,他被告知检测结果为HIV阳性。服用抗艾滋病药物几年后,希尔茨在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
作者 兰迪·希尔茨
译者 傅洁莹
出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追捕祝融星》
这颗曾经被热捧的行星是物理学发展史中最好的注脚,它的“出现”和“消失”都精彩。自从牛顿奠定经典力学理论以来,无数人将之奉为圭臬,即使发现水星的轨道偏离理论预言,也只是相信在更靠近太阳的地方,存在一颗干扰水星轨道的行星——祝融星。于是,无数的天文爱好者冒着眼眸被灼伤的风险,持续追寻这颗行星的踪迹。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顶着巨大的压力提出广义相对论,才为这场持续数百年的追寻画上句号。原来,祝融星根本不存在。在这场漫长的博弈中,理论和实践的冲突被摆在读者的眼前,科学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纤毫毕现。
作者 托马斯·利文森
译者 高爽
出版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
《驯化》
今天,我们理所当然地享用现代农业、畜牧业带来的美味与营养,与家里的宠物狗嬉戏玩闹。但你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出现的?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为了获取食物与劳动力,我们的祖先不断驯化新的动植物;与此同时,这些物种也在“驯化”并改变人类。本书中的10个经典案例,带领我们追根溯源,寻找物种驯化在全球留下的印迹,重建这些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的过程。从数万年的驯化史中,我们将重新审视:我们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人类如何与被驯化物种共同塑造今天的世界?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遥远的冰河时代,开始这段精彩纷呈的旅程。
作者 艾丽丝·罗伯茨
译者 李文涛
出版 读者出版社/新经典
《宇宙地图》
我们身处何处?对于这个有过无数答案的问题,天体物理学家海伦·库尔图瓦从前所未有的角度给出了新的诠释。2014年,一张三维宇宙地图展示了银河系的家园——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这项充满神秘感与距离感的研究,在项目领导者之一库尔图瓦的笔下变得浅显易懂。他让我们亲临现场,参与这场跨越20年的宇宙地址搜寻之旅。虽然这个意为“无尽天堂”的巨大结构,限制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但也将我们的想象力送往更遥远的宇宙深处。当我们从蔚蓝而微小的地球上,把目光投向这个直径5亿光年的超星系团时,另一场关于广阔宇宙的探险,也就开始了。
作者 海伦·库尔图瓦
译者 温馨
出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低音
《最后的数学问题》
什么是数学?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思维的产物,为何能完美契合真实世界中的规律?这样的困惑由来已久。有观点认为,数学源于人类的大脑,是人类创造的思维游戏。但又有人说,数学是某种独立于人类认知的真实存在。即使今天,数学家、哲学家以及认知学家对此还存有分歧。在本书中,从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到伽利略利对宇宙的开拓性探索,再到罗素的悖论,作者展示了数学在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甚至人文科学中“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力量。在带你观察各位科学家如何思考数学的本质后,这本书将启发你得到自己的答案。
作者 马里奥·利维奥
译者 黄征
出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新知
《太空移民》
太空移民似乎是遥远的科学幻想,但它却是科学界不断追寻的目标。从航天器到火箭,从太空健康到食物供给,这本书涵盖了关于太空移民的一切。它讲述了历史:作者带领我们亲历那些航天史上的重要事件,体验关键时刻的屏息凝神,直面引人深思的失败与牺牲;也讲述了现状:我们将走进各国航天中心与实验室,看到那些或整装待发,或陷入困境的航天项目的进展;更讲述了未来:在泰坦星建立起太空文明的宏伟蓝图。这本书通过巧妙的架构,在每一个章节为我们展现了科学与科幻的交织、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作者:查尔斯·沃尔弗斯阿曼达·亨德里克斯
翻译:李虎
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量子空间》
20世纪,物理学家提出了两个极为成功却互不相容的物理学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如今,21世纪的科学家希望能用“量子引力理论”将两者和谐统一,以解释宇宙在微观尺度上的行为。如果说在通往这一理论的各种途径中,“弦论”是一条车水马龙的道路,那么“圈量子引力理论”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曲折小径。李·斯莫林和卡洛·罗韦利是这条艰难路途上的探索者,也是这个理论的领导者。本书围绕他们的经历,讲述了这场伟大冒险中的成功与失败、希望与失望,也讲述了圈量子引力的过去与未来,带我们探索了解释世界的另一种可能。
作者 吉姆·巴戈特
译者 齐师傍
出版 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
《全球科技通史》
人类从野蛮的原始社会走来,一步步走向农耕社会,跑向工业和电气社会,再飞奔进入互联网社会。世界的面貌也在这一次次科技迭代中,愈发闪耀夺目,如今无数的人都在畅想科技可能带给我们的未来。纵观全局,人类的科技进程一环扣一环,科技的大爆发与方法论的建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科学理论的传播密切相关。而流淌在人类种族血液中的智慧、创新、合作和竞争,更是一直在为此助力。作者说,现在的我们是幸运的,能了解宇宙时间、地球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起点。而从这些起点再次出发,这本书将以最本质的视角带你领略人类科技长河的波澜壮阔。
作者 吴军
出版 中信出版集团/先见
《超凡》
人类的潜能有多大,就有多少值得赞叹的生命奇迹。高智商天才十多岁就能获得顶尖大学的专业学位;超强记忆者能将圆周率Π背诵到小数点后7万位;一些语言者能学习六七十门语言,能深入理解至少50门语言;F1赛车手能在高速行驶的赛车内精神高度专注长达两小时;航海爱好者用两周的时间就能完成单人全球航行;更有患者在头部遭受严重破坏,身体80%的面积被烧伤后,存活了下来。我们总会有一个疑问,这些人惊人的天赋和能力,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吗?这本书以思考、行动和生存的多个角度,讲述了这些凸显人类极限和潜能的故事。
作者 罗恩·胡珀
译者 高天羽
出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人类起源的故事》
此前,古人类学家只有通过对比古人类残缺的化石遗迹拼凑零散的故事。但是,当科学家开始从古DNA的角度研究人类起源时,这种技术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看法。大卫·赖克恰好是这个过程的关键见证者,作为身处古DNA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他层次分明地向我们展示了这项技术的价值。正是这项技术,清晰地阐明了健壮的尼安德特人是如何与非洲以外的人类祖先发生混血;预言了丹尼索瓦人的存在;当然,也还原出东亚人的祖先如何突破重重障碍向东迁徙,与沿途的古人类分支融合,逐渐形成今天仍然居住在亚洲的我们。
作者 大卫·赖克(David Reich)
译者 叶凯雄 / 胡正飞
出版 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