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是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虽然说随着年华逝去,衰老是自然而然的,但“杀猪刀”砍到每个人身上的方式,却很不一样。
有人早生华发满脸风霜,有人在不该患病的年纪,就开始早早被慢性病困扰,还有些人却“冻龄”到让人嫉妒。同样都是人,为啥衰老还要走不同的流程呢?这可不是靠整形美容、人生经验就能彻底解释的。
在今天的《自然·医学》上,一项最新的发现,也许能给这个问题来点新思路: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衰老和很多疾病一样,也是可以在基因和分子层面,分出四大不同类型的!
万物皆可基因分型,耶
这项发现,是来自一项对100多个健康人进行的两年研究,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从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肠道和鼻腔微生物等七大层面,解析了不同人衰老过程中的不同变化。
根据这些基因和分子的变化,科学家们划分出了四种不同的衰老主要类型:免疫型、代谢型、肝型和肾型,每种类型的衰老,都对应着相关疾病的风险上升。
比如代谢型衰老的人,对应的就是糖尿病等代谢相关的疾病风险高。而且有些人可能横跨多种衰老类型老得快,有些“冻龄”的人就什么都不占。
知道了这些分型,将来我们也许就能通过生活方式的调节,药物的使用,来精准地延缓衰老进程。这对于人类的意义有多大,不用奇点糕多解释了吧?
到时候应该就有抗衰老靶向药了……
用论文通讯作者Michael Snyder的话来说,斯坦福团队这次的研究,是第一次在微观角度,全方位观察了“衰老在身体的什么地方,体现得最明显”。
奇点糕们介绍过的,和衰老相关的研究真是不少,但那些研究里用到的衰老标记物,和这次真不在一个层面。就拿“心理治疗延缓衰老”来说吧,关注的是端粒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断食抗衰老”就去分析炎症标志物、甲状腺激素。
但不管是用什么标记物,这些分析都是间接层面的表现,追溯到根源的话,那还是得看基因、蛋白组学之类的变化。而且分析衰老,还得从全局出发,进行全身层面的分析。
斯坦福团队的分析全方位到什么程度呢?前面说是七大层面,这七大层面包括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细胞因子检测、常规血检、鼻腔和肠道微生物的分类和基因分析。
听听,就算只分析100多个受试者,查这么多项目也太土豪了……
上万个基因,上千种代谢产物和蛋白质,真的是有钱任性啊……
研究团队发现,不同的受试者之间确实存在衰老模式的差异,有人心脏病相关的基因表达就特别高,说明心脏老得快,而有些人就是肾脏老得快。
而且这种衰老模式的差异,并不能用年龄、生活方式、服药情况、肥胖之类的原因来解释。如果关注到个人的话,这些基因和分子层面的“衰老密码”,在随访期内还是相当固定的,很少发生非常剧烈的波动。
根据43名随访频率最稳定,检查也最详细的受试者的数据,研究团队在衰老模式上,划分出了上面提到的代谢型、免疫型、肝型和肾型四种衰老亚型。
有些人可能只表现成一种类型,而有些比较倒霉的嘛,就是四种型全沾,老得特别快了。
至于具体涉及哪些基因和分子特征,你们自己看论文,写不过来的……
但还有15个受试者,真的是“逆生长”的——年龄老了两岁,但各项检测汇集起来,衰老模式体现出的却是生理年龄不增反降,简直没地方说理去啊。至于这背后的原因,研究团队暂时也没给出明确的解释。
不过要说衰老真的是天注定,倒也不是。像一些表现为免疫型的受试者,在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之后,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的指标有所改善,衰老的整体速度就变缓了。
论文通讯作者Michael Snyder表示,“很多人到了年纪就会担心自己老,但他们并不知道该怎么去应对。有了衰老分型,我们就可以进行精准干预,比如心脏型衰老的人,可能就要多做些心血管相关的筛查和预防。”
“但这些研究还在‘婴儿期’,我们还不能判断,提早干预是不是真的能延缓衰老,甚至延缓死亡,这还需要更多更广泛的研究才行。”[2]
而且据说这四种亚型还能继续细分呢……
都说这年头癌症治疗是“切香肠”,切成一种一种的基因亚型,然后分门别类开发药物去治疗,奇点糕觉得,应对衰老也可以这么做啊。不过,这得求各位科研大佬们赶快点,别光顾着赞美师娘什么的……
当然啦,想要科学养生,健康地老去,也可以从现在做起。怎么做?去听《医学趋势50讲》吧,窍门都在里面呢。